新聞資訊
【新華社】小“附子” “種”出厚建議
文章來源:新華社 |
發布日期:2022-03-08 |
作者:myfox |
分享:
|
今年兩會,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帶著厚厚的建議材料走進了人民大會堂。10年來,他“深耕”四川大涼山脫貧發展實踐,從中藥材“附子”扶貧產業、村醫待遇等領域“種”出了18萬字110余條建議,助力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。
他的建議始于小小的中藥材“附子”。
2015年,在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的過程中,耿福能號召村民因地制宜,在海拔2700米的山區種植中藥材“附子”。剛開始,村民們并不想種。幾經詢問,建檔立卡戶馬查尼爾說了心里話:“村里原來種過附子,沒人收購就賺不到錢。種糧食還能自己吃,種藥材沒法吃。”
這引起了耿福能的思考,他一方面觀察“企業+支部+基地+農戶”的經濟結構,一方面搜集各方觀點進行提煉,把民族地區做強中藥材產業鏈條、助力農民增收持續寫進兩會建議,以強鏈帶動上游種植。
建議得到國家相關部委高度重視和回復,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認定多個中藥材特色農產品優勢區,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專項資金支持中藥材產業平臺,財政部通過項目獎補、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支持扶貧地區中藥材產業發展……很快,這些政策在基層形成合力,惠及千村萬寨。火燈村也因中藥材產業的興盛成了遠近聞名的“附子村”。
“我如今種附子能年收入三萬余元。”從不愿種到主動種附子,馬查尼爾一家順利脫貧,成為村里的富裕戶,逢人就夸耿福能的建議有用。
“老耿這個人閑不住,經常往我們村里跑!”火燈村黨支部書記馬查阿俄記得,耿福能每次來村里時,隨身帶個小本,和村民串門聊幾句就往本上記幾筆,還笑著說:“你們種附子,我‘種’問題,你們收獲成績,我收獲建議。”
“他啥子都要問,我們就把身邊的難處給他說。”阿俄書記說,“經濟收入增加了,但是老百姓看病還是難。”
難在哪?村里沒有醫生了。馬查阿俄自己就曾干過28年村醫,深知村醫的累和苦。在他之后,村醫馬日菲呷接著干了十年,“前幾年,他辭職外出務工去了。”
這觸動了耿福能的心,他細心了解,鄉村醫生作為中國三級醫療體系的“網底”,對農民群眾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。然而村醫收入菲薄、難以落實養老和醫療保障,處境尷尬。他聯合多位人大代表,提出保障鄉村醫生合法權益的系列建議,建議將正規、注冊的鄉村醫生納入城鎮職工醫療、養老保險,建立鄉村醫生“退休養老保障機制”,并呼吁各級政府狠抓落實。
“鄉村醫生究竟是農民還是醫生?他們應享受農民的社會養老還是應享受醫生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障?應參加新農保還是應參加醫生職工養老保險?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是退出還是退休?當時這些問題很多地方沒有明確。”耿福能說。
這份建議激起廣泛反響,國家衛生部門和人社部門專題研究回復,歸納了各地提高村醫養老待遇主要采取的3種方式,并積極引導政策落地落實。
政策傳遞到涼山州布拖縣,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村醫改革開始了。全縣2018年對190個行政村村醫整體解聘后競選上崗,解決了“換不了”難題,新聘用本村人員77名,通過考試擇優聘用本鄉(鎮)人員71名。想方設法提高薪酬,每人每月工資提高到2124元,并可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領取勞務費,多勞多得。
2019年,兩名30多歲的村醫在火燈村上崗。“從2021年1月開始,由縣衛生局為我們購買五險一金,我們沒有后顧之憂,愿意在村醫崗位上干到退休!”村醫比機張寶說。
來自山間田野的聲音,匯集到耿福能的筆下,十年來形成了18萬字110余條建議。關鍵詞從“扶貧”“脫貧”,到“鞏固”“振興”。今年兩會,耿福能帶來的建議,仍來自農業一線,充滿著大涼山泥土的味道。
就在今年春節后,滿山冰雪尚未解凍,海拔近3000米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兩河口鎮覺釘村,村民們向耿福能反映,村里人手少,為了采挖木香專門訂購了一臺挖藥機,而農機并不適應木香特點,大約三分之一木香被挖斷在地里。
“我建議國家采取專項補貼政策,鼓勵農機部門針對市場需求量大、農民廣泛種植的一些特色品種,進行針對性的農業機械開發,以精準助農。”耿福能激情滿懷。
“十年來,在民意和政策的往來間,我感覺到了農村生機勃勃的發展路徑。”耿福能說。
來源:https://xhpfmapi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10643560?channel=weixin
相關新聞
2017-03-09
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:品牌背后就是工匠精神
2022-03-01
【中國經濟網】人大代表走基層: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謀劃鄉村振興新舉措
2018-05-31
【中國新聞網】好醫生藥業耿福能:大國經濟需要強大品牌支撐
2016-02-26
【兩會視點】讓基層意識更濃一些
2014-03-03
好醫生藥業:“做好人、制好藥”
2017-06-27
助力彝族兄弟戰勝疾病 好醫生福能源雪中送炭